请注意:义乌博览会展位已经不多,展位先到先得,请扫以下二维码,申请预定展位:
================================================================================
在越来越多的浙商眼中,非洲大陆正成为一片投资创业的热土。带上先进的生产设备、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他们到非洲创业创新,布局批发零售、建筑、制造等产业。
本月初,浙江省商务厅出台《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年)》,鼓励和引导更多浙江企业家“走出去”,到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去,与非洲国家政府和市场主体互利合作。
计划提出,力争到2022年底,浙江省对非贸易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对非累计投资力争达到40亿美元,支持企业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合作发展示范工程、示范项目。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浙非经贸合作,是浙江省贯彻落实中非合作“八大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浙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实需要。
浙非经贸合作将会怎样改变浙江和非洲?从省商务厅发布的浙非经贸合作十佳案例和战略平台等奖项中,不难一窥究竟。
浙江产业 填补非洲空白
深耕非洲市场10余年,华立集团的抗疟药如今已在非洲销售2500万人份,也因此入选了此次的浙非经贸合作十佳案例。
早在2006年,华立集团的抗疟药“科泰复”最先在乌干达、塞内加尔上市。彼时,许多非洲穷苦百姓饱受疟疾之苦,却因缺乏相应的药物,病情无法控制,其中包括不少妇孺老人。
“科泰复”上市后很快以其低价高效,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中国神药”。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介绍,次年“科泰复”又进入全球基金推荐采购抗疟药产品名单。如今,华立的抗疟药产品已覆盖非洲27个国家。
眼下,华立集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从“产品进非洲”走向“产业进非洲”。去年,汪力成在非洲考察后决定在2019年启动建设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北非工业园。这一园区预计吸收300家制造业企业,涵盖服装业上游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目标是带动非洲8万人就业。
“非洲大部分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汪力成说,而浙江在日用品、纺织品、小五金等轻工消费品领域的产能大、竞争力强。这就意味着,浙江在日用品、纺织品、小五金等领域的“富裕产能”,在非洲不少地方还能“填补国家产业空白”,所以双方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当然,浙企在非洲投资不是转移落后产能,更不会带去污染。”绍兴米娜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魏长军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埃塞俄比亚的Sebeta市,他和当地合作伙伴建设了占地156亩的印染厂,采购的设备全都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不单如此,这一印染项目还配备了一套符合欧盟标准的污水处理设备,可日处理污水2500吨。
此举让魏长军一下子就赢得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国际品牌的一致认可。这也为米娜纺织下一步推进印染厂二期项目奠定了基础。魏长军说,接下来他将增加数码印花机、针织圆机等设备,让埃塞俄比亚工厂能够承接更多订单。
在纺织企业云集的绍兴柯桥,绍兴米娜纺织有限公司或许“名不见经传”。然而,在埃塞俄比亚,它可是颇具名望。这些年来,魏长军先后在埃塞俄比亚投资了木材、纺织、印染等产业,还收购了一家因亏损濒临倒闭的当地国有纺纱厂,让其焕发新生。
摈弃“短、平、快”的投资理念,魏长军扎根非洲,在这片热土上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个春天。让他自豪的是,在自己的技术团队的培养下,米娜纺织为埃塞俄比亚培养了第一代纺织工人。